

第一章 概 述
1.1 项目概要
1.1.1项目名称
XXX县X镇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
1.1.2项目建设单位及项目法定代表
项目建设单位:XXX县X镇人民政府
项目法定代表:X(X镇人民政府镇长)
1.1.3项目承办单位
XXX县X镇人民政府
1.1.4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XXX县X2009-2010年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
1.1.5搬迁规模及安置类型
易地搬迁X镇X村6个自然村104户471人,选址在本镇龙潭坪村四岔溪安置点集中安置。
1.1.6项目投资
项目总投资估算574.7万元。
1.1.7项目实施期限
项目规划实施期2年,即2009— 2010年。
1.2 编制依据
1、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通知(国发[2001]23号);
2、国家计委关于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实施意见(2001年);
3、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鄂发[2002]4号);
4、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对部分特困地区实施开发式扶贫的通知(鄂政发[1998]50号);
5、湖北省扶贫开发规划(鄂政发[2002]27号);
6、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鄂政发[2004]30号);
7、湖北省计委关于进一步做好以工代赈开发式移民扶贫工作的通知(鄂计地区[2001]224号);
8、宜昌市发改委编制的《湖北武陵山区搬迁式扶贫规划》;
9、《X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0、《XXX县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
11、XXX县《“十一五”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镇和试点村规划汇编》;
12、《XXX县生态移民规划》(2008-2015);
13、《宜昌市新农村住宅设计参考图集》。
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
2.1 项目所在县——XXX县基本情况
XXX县地处鄂西南山区的清江中下游。东连宜都市,西接恩施X苗族X州巴东县,南抵五峰XX县,北邻秭归县和宜昌市城区。东西长94.5公里,南北宽63公里,国土面积3424平方公里。全县辖11个乡镇154个村96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41190户,总人口41.46万人,其中乡村总户数104169户,农业人口353601人;农村劳动力204097人,其中女劳动力95049人。
X是湖北省唯一的一个集“老、少、山、库、穷”五位于一体贫困县。“老”,X是全国256个老区县之一;“少”,X是全国117个少数民族X县之一;“山”,X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坡度在25度以上的山地有20多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80%;“穷”,2002年X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库”,清江流域贯穿全境,自上而下梯级开发建设三个水电站,形成了全国罕见、湖北独有的一坝(隔河岩大坝)两库(高坝洲水库、隔河岩水库)县,两库水面面积达118平方公里。
2006年全县登记在册的贫困农户为36.2万户12.28万人,分别占全县农户的34.59%和人口的29.55%。其中绝对贫困农户19647户人口6.68万人,分别占全县农户的18.86%和人口的16.12%;低收入贫困农户有16382户5.57万人,分别占全县农户的15.73%和人口的13.43%。全县每年平均返贫人口1100人,返贫率为0.3%。
2.2 项目单位——X镇基本情况
2.2.1自然条件
2.2.1.1地理位置
X镇地处X西南部清江中下游,东接龙舟坪、磨市镇,南接大堰乡、五峰渔洋关镇,北与鸭子口乡隔江相望。项目区位图见插页。
2.2.1.2地质地貌
X镇属新生代以来强烈隆起的云贵高原东延尾部向平原过渡地带,地质构造隶属于扬子江下游东西向构造带的西延部分。武陵山脉南岭石门支脉和巫山余脉分别由西南和西北切入境内,构成西高东低的地势。镇内山峦起伏,山岭重叠,峡谷幽深,沟壑纵横,最高海拔2341米,最低海拔201米。
2.2.1.3气候条件
X镇的气候类型系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征是温暖湿润,降水充沛,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季,四季分明,无霜期较长。同时由于山高谷低切割深,呈现出极为明显的垂直
地带性差异。清江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16℃,高山区年平均气温12℃;平均无霜期285天,其中低山区275—300天,高山区200天以下;年平均日照时数1500—1900小时,日照百分率36—38%。多年平均降水量1335.5毫米,最小年降水量811.9毫米,最大年降水量1754.3毫米;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春季低温阴雨,夏季洪涝,秋季干旱,冬季寒冷,高山区出现冰冻天气;公路沿线、清江库区周边常发生小型滑坡、岩崩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2.1.4土地情况
X镇国土面积525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4495公顷。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和立体气候,形成了多种土壤类型,主要有黄壤、黄垸壤、棕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等土类。由于处于亚热带湿润山地,表现出土壤类别处在红、黄壤地带的北缘水平地带特征。
2.2.2社会经济状况
1987年撤区建镇,2001年行政区划调整时,由原麻池乡、X镇合并为现X镇,镇政府驻地庄溪。全镇辖26个行政村(居委会),170个村民小组。2006年末全镇总人口54936人,其中,城镇人口3062人,农村人口51874人,男性28683人,女性26253人。2006年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0.76‰。全镇有学校11所,有卫生机构64个。
2007年全镇完成生产总值2.2亿元,农业实现总产值12075万元,粮食总产16231万吨,水果总产0.2302万吨,蔬菜总产0.6981万吨。全年造林268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73.2%。
2.2.3 贫困现状和贫困类型分析
2.2.3.1贫困现状
X镇是国家、湖北省、X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地区。其贫困现状表现为:
一是贫困人口比例高。2006年全镇登记在册的贫困农户为3917户21152人,分别占全镇农户的53.26%和人口地40.78%。其中绝对贫困农户1324户人口8766人,分别占全镇农户的28.64%和人口的16.92%;低收入贫困农户有2593户9128人,分别占全镇农户的21.34%和人口的17.64%。
二是贫困人口分布面较广。X镇26个村,有18个村是湖北省确定的重点贫困村,占全镇的69%。2007年,全镇仍有2个行政村不通公路;9个行政村不通邮;3个行政村不通电话;242个自然村不通广播电视;12个行政村没有解决饮水困难,有1.05万人没有用上安全卫生饮用水。
2.2.3.2贫困类型分析
一是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并存,贫富差距仍在继续扩大。2006年底,全镇有绝对贫困人口8766人、低收入贫困人口9128人。如果按严格意义上的相对贫困标准衡量,该镇的贫困人口更多。同时贫困群体的弱势地位突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二是区域贫困与插花贫困并存,扶贫成本仍在继续增加。一方面,一些贫困人口聚集区远离城镇经济社会中心,生产生活条件差,水、电、路、通信和公共服务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脱贫难度大。另一方面,一些插花贫困人口居住分散,很容易作为少数人群而被忽视、被边缘化。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灾频发的地方,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很弱,一遇灾病和市场波动,不少人又会饱而复饥、暖而复寒。2007年至2008年初该镇遭受暴雨、山洪、滑坡、泥石流、冰雪等多种自然灾害,全镇26个村有近5000户1.6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损坏房屋115户402人238间,其中已成危房不能居住的有25户85人62间,因灾倒塌房屋11户38人28间,共转移安置灾民38人,饮水困难人口1.05万人,因灾伤病人口52人。据统计,全镇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20万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420万元。
三是生存贫困和发展贫困并存,自我脱贫能力难以提高。贫困人口家庭大多呈现“一多两少两低”的特点,即家庭病号多,劳力少、现金收入少,文化程度低、非农就业比例低,家底薄弱,收入单一,增收渠道窄,维持生计难。同时,这些穷困户素质偏低、缺技术、缺积累、生活负担重、生产生活条件差、可以利用资源少、获取市场信息难,既难以贷款发展生产实现自我脱贫,又难以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以及家庭变故风险。
2.3 搬迁村及搬迁户基本情况
X村位于X镇西南部,村域35.86平方公里,与五峰XX县接壤。村内最高海拔1900米,平均海拔1200米。村辖6个村民小组,437户1567人。村中心距X镇政府43公里。现有在耕面积200.4公顷,林地面积3200公顷。2007年全村人平纯收入899元。列入本项目整体搬迁的自然村6个,区位图见插页。
X村属X的重点扶贫开发村,交通设施极为落后,村内仅有19.7公里的简易泥烂路,坡陡路窄,路面大坑小涯,睛通雨不通,且大部分组还不通公路。这里山险坡陡,水资源利用难度大,80%以上地区严重缺水,导致人畜饮水困难,旱涝保收地严重不足,生产受到严重制约,大多农户还沿袭着传统的耕作方式。信息闭塞,劳动力文化低,增收难,甚至一部分农民收入在下降。全村748个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2%。全村437户1567人中全靠民政救济的有19户33人,分别占4%和2%;
特困户64户214人,分别占14%和13%,贫困户148户492人,分别占32%和30%。
X村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山高偏僻,气候寒冷,常年阴雨多日照少,雾大霜期时间长,生态脆弱。可耕地少,人平约0.10公顷,利用率低。雨热同季,常有旱涝灾害,夏季易形成山洪爆发,水土流失,冲毁农田,夏秋季节出现伏旱、秋旱、伏旱连秋旱,严重影响农业发展,致使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一直很差,甚至到了“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地步。同时,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天然地存在诸多困难,修路架桥,人畜饮水,广电通讯,农田水利等方面建设成本高、造价大,加上历史投入不足,村内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大的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有的设施今年建好,明年就被自然灾害毁了,因而多年的扶贫投入收效甚微。只有以自然村为单位易地扶贫搬迁,从根本上改变其生存条件,才能彻底改变X村的贫困面貌。
列入本项目搬迁的对象为:居住在海拔位置高,气候条件恶劣,山地纵坡大、土地贫瘠,生存艰难,居住分散的边远地区,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户。搬迁对象户名册及基本情况见下表。
搬迁户名册及基本情况表
表2--1:
编
号 | 户主
姓名 | 家庭 人口 (人) | 250 以下耕地面积(亩) | 人均耕地面积 | 2007年 | 住户离村组公路末端距离(公里) | 住户饮水离取水点距离(公里) |
迁出地(或原所在村) | |
家庭人均纯收入(元) | 家庭人均粮食产量(公斤) | ||||||||
合计 | 104户 | 471 | |||||||
1 | 刘达坤 | 5 | 4.2 | 1.5 | 800 | 250 | 5 | 1 | X |
2 | 卢志红 | 7 | 4 | 1 | 750 | 200 | 2 | 1 | X |
3 | 卢本善 | 6 | 5.5 | 1.2 | 820 | 250 | 2 | 1 | X |
4 | 闫旭东 | 4 | 3 | 1.5 | 850 | 300 | 2 | 1 | X |
5 | 胡兴成 | 6 | 5 | 1.6 | 750 | 230 | 4 | 1 | X |
6 | 张贤勋 | 6 | 5 | 1.8 | 720 | 220 | 3 | 1 | X |
7 | 官成林 | 5 | 2.5 | 1 | 810 | 250 | 4 | 1 | X |
8 | 官成红 | 3 | 4 | 2.5 | 780 | 280 | 4 | 1 | X |
9 | 官成均 | 5 | 8 | 3 | 820 | 260 | 3 | 1 | X |
10 | 华中元 | 5 | 4 | 1.5 | 790 | 270 | 3 | 1 | X |
11 | 王守均 | 4 | 2.5 | 1.2 | 855 | 300 | 2 | 1 | X |
12 | 刘道信 | 4 | 5.5 | 2.5 | 823 | 320 | 4 | 1 | X |
13 | 刘道成 | 4 | 5 | 2.5 | 850 | 290 | 4 | 1 | X |
14 | 官寿群 | 5 | 3.5 | 1.5 | 760 | 270 | 4 | 1 | X |
15 | 胡主明 | 5 | 5 | 2.5 | 680 | 300 | 3 | 1 | X |
16 | 华中国 | 3 | 4.5 | 3.3 | 790 | 350 | 3 | 1 | X |
17 | 李书伍 | 5 | 4.5 | 1.5 | 870 | 240 | 10 | 1 | X |
18 | 何方付 | 5 | 5 | 2 | 850 | 220 | 10 | 1 | X |
19 | 张廷桂 | 4 | 6 | 2.5 | 720 | 250 | 10 | 1 | X |
20 | 杨安柏 | 4 | 2.5 | 1.6 | 810 | 260 | 8 | 1 | X |
21 | 杨安庆 | 4 | 2.5 | 1.2 | 780 | 250 | 8 | 1 | X |
22 | 官凤停 | 5 | 3 | 1.2 | 820 | 230 | 10 | 1 | X |
23 | 官小兴 | 5 | 1.5 | 0.7 | 790 | 240 | 8 | 1 | X |
24 | 刘玉龙 | 4 | 3 | 1.5 | 855 | 220 | 8 | 1 | X |
25 | 周万程 | 5 | 3 | 1.5 | 823 | 220 | 10 | 1 | X |
26 | 赵时珍 | 4 | 3 | 1.5 | 850 | 210 | 10 | 1 | X |
27 | 王献喜 | 6 | 5 | 1.5 | 760 | 320 | 4 | 1 | X |
28 | 田文春 | 4 | 6 | 3 | 680 | 330 | 8 | 1 | X |
29 | 杨安心 | 5 | 2.5 | 2.5 | 790 | 230 | 8 | 1 | X |
30 | 刘兴权 | 6 | 3 | 2 | 870 | 250 | 10 | 1 | X |
31 | 何方兰 | 4 | 2 | 1 | 750 | 220 | 8 | 1 | X |
32 | 杨宗成 | 4 | 3.5 | 1.5 | 820 | 230 | 8 | 1 | X |
33 | 李元兴 | 4 | 3 | 1.5 | 850 | 220 | 8 | 1 | X |
34 | 刘玉海 | 4 | 2 | 1 | 750 | 250 | 8 | 1 | X |
35 | 文为兴 | 5 | 2.5 | 0.9 | 810 | 240 | 2 | 1 | X |
36 | 龚后乔 | 4 | 2.5 | 1.2 | 780 | 220 | 2 | 1 | X |
37 | 肖来民 | 4 | 3 | 1.5 | 820 | 250 | 2 | 1 | X |
38 | 肖来云 | 5 | 2.8 | 1.3 | 790 | 260 | 2 | 1 | X |
39 | 张直权 | 4 | 5 | 2.5 | 750 | 250 | 5 | 1 | X |
40 | 芶中华 | 4 | 3 | 1.5 | 720 | 230 | 4 | 1 | X |
41 | 幸安成 | 3 | 2.5 | 1.7 | 810 | 240 | 4 | 1 | X |
42 | 胡学峰 | 5 | 2.3 | 0.9 | 780 | 220 | 4 | 1 | X |
43 | 龚后在 | 6 | 2.5 | 0.8 | 820 | 220 | 4 | 1 | X |
44 | 刘光习 | 3 | 2.7 | 1.7 | 790 | 210 | 2 | 1 | X |
45 | 李兴国 | 5 | 5 | 2 | 855 | 260 | 5 | 1 | X |
46 | 涂大兵 | 7 | 5 | 1.4 | 823 | 270 | 7 | 1 | X |
47 | 幸安成 | 4 | 2.5 | 0.7 | 850 | 300 | 3 | 1 | X |
48 | 刘定勋 | 4 | 1.5 | 0.8 | 760 | 220 | 3 | 1 | X |
49 | 孙文章 | 5 | 2.5 | 1 | 680 | 250 | 3 | 1 | X |
50 | 刘宗翠 | 4 | 2 | 1 | 850 | 260 | 2 | 1 | X |
51 | 孙开金 | 3 | 1.5 | 1 | 720 | 250 | 4 | 1 | X |
52 | 孙光星 | 6 | 3 | 1 | 810 | 230 | 4 | 1 | X |
53 | 唐永汉 | 5 | 2 | 0.8 | 780 | 240 | 4 | 1 | X |
54 | 张道一 | 6 | 2 | 0.7 | 820 | 230 | 3 | 1 | X |
55 | 张乾富 | 4 | 1.8 | 0.9 | 790 | 240 | 3 | 1 | X |
56 | 李德俊 | 4 | 2 | 1 | 855 | 220 | 3 | 1 | X |
57 | 张会伍 | 5 | 2.7 | 1 | 823 | 220 | 2 | 1 | X |
58 | 胡廷军 | 4 | 2.5 | 1.2 | 850 | 210 | 4 | 1 | X |
59 | 胡兴益 | 4 | 1.5 | 0.8 | 760 | 260 | 3 | 1 | X |
60 | 胡廷兴 | 4 | 2.5 | 1.2 | 680 | 270 | 3 | 1 | X |
61 | 张道成 | 4 | 2.7 | 1.4 | 680 | 290 | 2 | 1 | X |
62 | 张道兵 | 3 | 4 | 2.7 | 790 | 270 | 4 | 1 | X |
63 | 胡朝群 | 4 | 1.4 | 0.7 | 870 | 300 | 3 | 1 | X |
64 | 胡朝烈 | 6 | 1.5 | 0.5 | 823 | 350 | 4 | 1 | X |
65 | 邓长新 | 5 | 1.7 | 0.5 | 850 | 240 | 4 | 1 | X |
66 | 覃德伏 | 3 | 2 | 1.3 | 870 | 320 | 2 | 1 | X |
67 | 王胜洋 | 3 | 3 | 2 | 800 | 290 | 3 | 1 | X |
68 | 覃本华 | 6 | 2 | 0.7 | 750 | 270 | 2 | 1 | X |
69 | 易江南 | 4 | 2 | 1 | 760 | 300 | 2 | 1 | X |
70 | 曾凡直 | 5 | 4 | 1.6 | 680 | 350 | 5 | 1 | X |
71 | 王义美 | 4 | 2 | 1 | 790 | 240 | 3 | 1 | X |
72 | 王代明 | 6 | 1.5 | 0.5 | 870 | 220 | 4 | 1 | X |
73 | 易江南 | 3 | 2 | 1.3 | 823 | 300 | 3 | 1 | X |
74 | 张德红 | 6 | 2 | 0.7 | 850 | 350 | 3 | 1 | X |
75 | 刘宗权 | 3 | 3 | 2 | 760 | 240 | 3 | 1 | X |
76 | 杜寿红 | 5 | 1.8 | 0.6 | 680 | 220 | 2 | 1 | X |
77 | 易定雄 | 5 | 1.6 | 1 | 850 | 250 | 4 | 1 | X |
78 | 覃珍修 | 4 | 2 | 1 | 720 | 260 | 3 | 1 | X |
79 | 蔡德勇 | 4 | 2 | 1 | 810 | 250 | 3 | 1 | X |
80 | 刘宗卫 | 5 | 2 | 0.8 | 780 | 230 | 3 | 1 | X |
81 | 吴家连 | 5 | 2.5 | 1 | 820 | 240 | 2 | 1 | X |
82 | 周乐钧 | 6 | 3 | 1 | 870 | 230 | 3 | 1 | X |
83 | 王义奎 | 7 | 3 | 0.9 | 823 | 240 | 2 | 1 | X |
84 | 赵世斌 | 5 | 2 | 0.8 | 850 | 220 | 2 | 1 | X |
85 | 覃晶平 | 4 | 2 | 1 | 760 | 220 | 5 | 1 | X |
86 | 张家华 | 4 | 2 | 1 | 680 | 210 | 3 | 1 | X |
87 | 李光庆 | 3 | 1.5 | 1 | 850 | 260 | 3 | 1 | X |
88 | 覃德伏 | 3 | 1.5 | 1 | 720 | 270 | 3 | 1 | X |
89 | 罗新立 | 4 | 3 | 1.5 | 780 | 320 | 5 | 1 | X |
90 | 张家华 | 5 | 5.5 | 2.2 | 820 | 250 | 5 | 1 | X |
91 | 刘在洋 | 4 | 4 | 2 | 790 | 350 | 6 | 1 | X |
92 | 刘宗杨 | 5 | 1.2 | 0.5 | 855 | 240 | 3 | 1 | X |
93 | 许志勇 | 4 | 3 | 1.5 | 823 | 220 | 5 | 1 | X |
94 | 许先云 | 4 | 2 | 1 | 850 | 250 | 3 | 1 | X |
95 | 周后桂 | 5 | 2.5 | 1 | 760 | 260 | 3 | 1 | X |
96 | 刘克喜 | 4 | 2 | 1 | 820 | 250 | 2 | 1 | X |
97 | 周后云 | 4 | 2 | 1 | 800 | 230 | 4 | 1 | X |
98 | 张贤道 | 4 | 2 | 1 | 870 | 250 | 3 | 1 | X |
99 | 张廷玉 | 4 | 2 | 1 | 823 | 260 | 10 | 1 | X |
100 | 李定友 | 4 | 2 | 1 | 850 | 250 | 10 | 1 | X |
101 | 杨安均 | 4 | 2 | 1 | 760 | 230 | 10 | 1 | X |
102 | 刘克望 | 5 | 2.5 | 1 | 680 | 240 | 8 | 1 | X |
103 | 黄其文 | 5 | 2.5 | 1 | 790 | 220 | 8 | 1 | X |
104 | 田明菊 | 5 | 2.5 | 1 | 870 | 220 | 10 | 1 | X |
2.4 集中安置点——龙潭坪村基本情况
龙潭坪村位于X镇的西部,村中心距镇政府25公里。村委会所在地原为龙潭坪乡政府驻地。水、电、路设施基础较好,学校、卫生室、村文化室、商业网点等生活设施配套。该村辖6个村民小组,共有518户1803人。全村现有山林面积1667公顷,常用耕地面积160公顷,其中水田4公顷,旱地156公顷。现有成林茶叶面积47公顷。
2006年全村农业总产值258万元,人均1430元,粮食总产量45.5万吨,人均占有250公斤,农民人平年纯收入1100元。该村已被列入X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正在实施的项目有:
1、村庄整治工程,民房统一集中规划,沿山边和公路排列建设,形成二片居住区;硬化贯穿全村的8.5公里公路,改扩建5公里村组路,维修、扩宽、完善好组级、片区的已形成公路。
2、农田整治工程,改造粮田35公顷,坡改梯70公顷。
3、农业基地工程,在现有茶叶30公顷,栀果园20公顷的基础上新发展高标准无性系茶园25公顷,其中无性系茶叶母本5公顷;发展栀果园30公顷;利用横墩岩一条线油沙田的优势,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磨芋生产,形成连片成块,达到15公顷的种植规模;在村高山区发展核桃70公顷。
4、引进兴建一个茶叶加工厂。建设村农贸交易中心,培育和壮大第三产业。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2008年该村农业总产值可达到330万元,比2006年增长30%,人平占有粮食300公斤以上,农民人均纯年收入达到1800元以上。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易地扶贫搬迁的必要性
3.1.1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高寒山区贫困问题的现实选择。
目前尚未解决温饱的人口主要分布于自然条件极差的偏远特困村。因受其偏远的地理位置、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长期堆积而成的种种社会与经济问题的制约,靠开发基本农田、建设经济林、发展养殖业等常规的扶贫开发措施,财力、物力投入很大,但实际扶贫效果并不理想。改革创新扶贫开发策略,变大量投入、就地扶持开发为易地扶贫搬迁、异地扶持发展,是跨入新世纪高寒山区扶贫政策、扶贫理念、扶贫方式的现实选择。
1、特困农村特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决定了其要脱贫先搬迁。⑴缺土少水,这方水土难以养活这方人。2006年该镇有耕地面积4495公顷,占总面积的8.56%,农民人均耕地0.082公顷,80%的可耕地为坡地,且坡度大部分在10至20度之间。由于缺少耕地,农民择土而居,东一户、西两户。这些散居在自然村庄农户多数严重缺水,多数靠天吃饭。⑵生存环境差,居住海拔高,不搬迁就会“自生自灭”。特困村的群众,吃药看病十分困难,一些地方病仍普遍肆虐,多数农民得了病无钱就医,能抗就抗。因地处高海拨地区,绝大部分地区听不到广播,看不上电视。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早婚、近亲婚姻现象多,后代呆傻、矮小、先天畸型情况突出,大龄单身汉多。
2、特困地区难以创造稳定的脱贫基础。特困地区 “丰年越温、灾年返贫”的现象普遍存在,往往是好的年景能勉强温饱,遇到灾害年份就更加困难。国家虽然可以扶持其修路、通电、建校和改善吃水、就医条件,但由于地方偏僻,地形复杂,施工难,投资大,一方面财政无法承受,另一方面由于其居住人口少、利用效益低,也难以长期维持下去。
3.1.2易地扶贫搬迁,不仅对消除贫困而且对整个社会发展都有效益。
1、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扶贫好方式。实施易地扶持,把居住在边远山区的贫苦户迁出大山和高海拨地区,不仅能为国家节省大量的扶贫资金,而且能在短期内改变这部分人的生活状况,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的生存环境。
2、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一条让贫困户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捷径。国家只要把投入这些山村改善各类基础设施的投资和扶贫资金集中用到移民搬迁项目上,短期内就可使贫困农民彻底改变生产和生活环境,尽快解决温饱问题,靠自己的劳动脱贫致富。
3、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有利于山区的生态建设。散居于各处的村庄,除了大量开垦以外,对树木和野生植被的过量砍伐也使当地自然环境不断恶化。易地搬迁以后,经过自然的休养生息,这些地方的植被环境将有较大改观。同时,山区各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可以促进特困山区再建设,将多年闲置的深沟大山综合治理成林牧基地,走上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农业发展路子。
4、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有利于村级管理和节省行政开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之后,村庄相对减少,人口居住较为集中,交通、通讯等社区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有利于农村人口、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社区环境等综合治理,使行政管理的难度大大降低,易于发挥管理效能。
3.2 易地扶贫搬迁的有利条件
一是特困地群众有迫切需要。穷地方穷人思变心切,居住在特困地区的大多数中青年人要求异地发展,已外出打工谋生的,不愿回家婚配育子,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的,正想办法迁居他乡。
二是有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有扶贫济困的社会帮扶氛围。近5年来,该镇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转变扶贫理念和扶贫方式,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和资金,共投入资金500万元,改善农村水、电、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和环境,推进“九到户扶贫工程”,全镇贫困人口得到全方位扶持,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通过劳动力转移培训、发展骨干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搬迁项目的连续实施,为易地扶贫搬迁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条件。
三是通过扶贫搬迁区域的划定,摸清了生态脆弱区域农户的分布情况和总量,为易地扶贫搬迁做好了基础数据工作;连续实施了扶贫搬迁项目,不仅为生活在“一方水土养成不活一方人”的农户树立了脱贫致富的榜样,还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
第四章 项目实施原则和目标
4.1 基本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就近安置为主的原则。合理确定搬迁式扶贫对象,宜移则移,宜留则留,做到搬走能致富,留住能脱贫;适度确定搬迁式扶贫规划及安置方式,以就近安置为主,异地安置为辅。
2、坚持群众自愿,政府引导,量力而行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户意愿,对符合扶贫搬迁条件的农民由其自愿申请,自主选择安置方式,政府主要是用优惠政策措施,靠优化服务环境引导农户,量力而行,先急后缓,分期分批实施扶贫搬迁。
3、坚持自力更生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原则。所需经费以搬迁户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集中安置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项目以政府投资为主,搬迁户投劳为辅;所需基本生产资料,以迁入地调剂解决为主,搬迁户新改田建园为辅。
4、坚持先开发后搬迁,开发与环境治理结合的原则。发挥迁入地比较优势,围绕特色农业建基地,向产品质量要效益。同时,合理制定迁入区土地的治理方案,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切实加强迁入区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严禁乱开滥垦,破坏环境。
4.2 基本目标
1、改变贫困乡村贫困面貌
⑴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县平均水平以上,人均有粮食400公斤以上;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帮助低收入农户实现稳定脱贫。
⑵项目区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解决饮水安全的人口比例提高到50%。
⑶项目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0%,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
⑷通过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在安置点分别建设水、电、路、通讯、电视接收、住房、沼气池、教育、卫生等设施,把安置点建成产业结构优化、生态平衡、环境优雅、人人安居乐业的移民新村。
2、实现贫困农户“搬得出,安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⑴搬迁户建安居房人平达到16.8平方米;
⑵搬迁户粮田人平0.15公顷以上;
⑶搬迁户人平年收入达到1800元以上;
⑷搬迁人员同等享受迁入地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益设施和公共福利。
第五章 集中安置点选址及建设条件
5.1 安置点选址
根据X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并经县城建、国土规划管理部门同意,选定龙潭坪村四岔溪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城建、国土部门选址意见附后)。
5.2 建设条件
1、龙潭坪村四岔溪属于村中心地带,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较好,需新改扩建的公路、饮水工程等工程量小,投资少。村中已建有学校、卫生室,规模符合当地发展规划,不需要建新项目增加大的投入。村委会所在地的商业门铺已初具规模,各行各业的服务网点已基本配套。
2、四岔溪附近的山坡地开发少,坡度较缓,宜实施坡改梯等农田水利建设。据实地调查,可调剂的基本农田20公顷,村内尚未到户的农田4.5公顷、林地32公顷、宅基地1.2公顷;河道整治地约30公顷,通过小流域治理后也可改为旱地。按安置104户471人计算,可实现人平粮田0.15公顷以上,宅基地户平180平方米以上。
3、该村2007年有413人外出务工,2008年达到600人以上,有一批人懂建筑技术、会经营。该地有生产水泥砖、粹砂、石头的专业户,就地取材方便便宜,运力有保障,能满足集中搬迁的人力和材料的需要。
4、该村正在整体推进扶贫工作,正在实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项目,能充分整合农、林、水、牧等部门的扶持资金发展后续产业,提供保障性生产资料,能充分利用农村义务教育、合作医疗、文化科技扶贫等项目的效益,为搬迁户提供基本的生活设施。
5、龙潭坪村委员会机构组织健全,领导班子得力,建立健全了矛盾排查网络,及时有效地开展了综合治理,近几年没有发生恶性事件和刑事案件,当地居民团结和谐,开放进取。
第六章 建设重点内容及方案
6.1 建设任务和规模
1、安居房建设:新建集中安置点搬迁户住房104栋7920平方米,安置471人。
2、产业发展:发展无性系标准茶园10公顷,发展优质核桃15公顷,户平养殖牲猪4—8头。
3、人畜饮水工程:建取水点2处,蓄水池300立方米2口,DN25PPR管材8900米。
4、农田水利建设:在龙潭坪村四岔溪实施坡改梯20公顷,实施低产田改造15公顷,河道整治旱地30公顷。板
5、公路改造:新修公路2公里,扩建公路3.5公里,硬化路面2.1公里。
6、农村能源建设:每户建一眼节能灶,共104眼;每户建一口沼气池,共104口。
6.2 建设方案选择
6.2.1安居房建设方案
1、工程建设要求
(1)建设规模792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标准16.8平方米。有自筹能力的搬迁户可适当增加建筑面积。
(2)搬迁户每户宅基地面积不大于180平方米。
(3)房屋必须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布置,房屋结构、式样一致。工程结构为砖木结构,瓦屋面,满足抗震设防要求。
(4)工程的建设除特困搬迁户外,其余搬迁户按规划设计进行建盖。
(5)住房的建设,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补助为辅”,搬迁户的建房补助费按批准的标准进行补助。
2、工程规划、设计技术要求
(1)安置点的规划要做到科学合理,工程项目规划必须满足规划要求。
(2)施工阶段:要注意各个环节的施工,基础施工,要弄清楚持力层情况,持力层必须满足建设要求:基础毛石支砌,必须错缝支砌,砂浆饱满。墙体、房架、屋面施工要认真细致,注意质量,特别要注意连接点的可靠性、整个项目的实施必须满足相应的规范要求。
(3)住房的施工应按地形、坡度进行,严禁大挖大填,切实注意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
3、房屋设计方案
安居房建筑设计方案:主体二层,砖木结构,占地180平方米,人均建筑面积16.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920平方米。设计图附后。
4、主要工程量
易地集中安置住房建设主要材料及工程量 表7—1
序号 | 定额代号 | 项目名称 | 单位 | 数量 |
1 | A3-25 | 混水砖墙 1砖 混合砂浆 M5 | 10立方米 | 388.32 |
2 | A1-17 | 人工挖沟槽 三类土 深度(2m以内) | 100立方米 | 15.71 |
3 | A3-168 | 石基础 毛石 水泥砂浆 M5 | 10立方米 | 76.14 |
4 | A7-2 | 檩木制作安装 圆檩木 | 立方米 | 144 |
5 | A7-12 | 檩木上制安 椽板 | 100平方米 | 97.85 |
6 | A7-14 | 粘土瓦 屋面板上或椽子挂瓦条上 铺设 | 100平方米 | 97.85 |
7 | A11-1 | 综合脚手架 建筑面积 | 100平方米 | 81.54 |
8 | B4-35 | 无纱镶板门 单扇无亮 框扇制安 | 100平方米 | 10.131 |
9 | B5-1 | 底漆一遍刮腻子 调和漆二遍 单层木门 | 100平方米 | 10.131 |
10 | B4-252换 | 推拉窗 双扇 不带亮 | 100平方米 | 6.50 |
11 | B2-36 | 墙面、墙裙 混合砂浆 15+5mm 砖墙 | 100平方米 | 340.56 |
12 | ∑总计 |
6.2.2人畜饮水建设方案
1、设计依据
⑴水利部《农村饮水项目建设管理办法》;
⑵国务院《关于农村人畜饮水工作暂行规定》;
⑶《室内外给水设计规范》(GBJ13—86);
⑷《室内外给水设计手册》。
2、技术要求
人畜饮水工程管道安装中要严把安装过程中的施工工艺及质量关。在涂粘接剂之前应去掉断口的毛边并倒角,倒角度为10,长度为2.5—3.0mm;保持承插口外粘接面表面清洁;涂抹沾剂后应在20秒内完成接插,插入深度满足配管检验自然插深以承插口长度的以上;粘接剂中不得含有毒和利于微生物生长的物质,不得对饮水的味、嗅及水质有任何影响;管道安装完毕进行回填时,管道周围和沟底回填土不得夹硬物直接与PPR管接触,必须先用颗粒小于12 mm细土回填至管顶30cm处,将细土夯实后方可回填自然土。
3、主要项目及工程量
⑴安装DN25PPR饮水管8900米; 建取水点2处;
⑵建蓄容积300立方米水池2口;
⑶建取水点拦坝2处。
300立方米蓄水池建筑施工方案图附后。
6.2.3农村能源建设方案
1、项目建设标准
每户一眼高效节能双眼节能灶。能安80cm和60cm的锅。既满足农户日常生活所需,又能保护当地森林生态环境。
2、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每户建一眼节能灶,共104眼;
每户建一口沼气池,共104口;
⑴备料:建一个8立方的沼气池需水泥1吨、砂子2立方米、碎石1.5立方米、红砖600砖,陶瓷管Φ20厘米3根、导气管1根、炉、灯、管具一套,如建10立方米,其水泥、砂子、砖增加10%,如建6立方米减少10%。
⑵沼气池结构标准
沼气池结构规格标准 单位:米 表7—2
容积m³ | 内直径 | 池墙高 | 池顶高 | 池顶曲率半径 | 水压间 | |
深 | 直径 | |||||
6 | 2.40 | 1.00 | 0.48 | 1.74 | 2.10 | 0.9 |
8 | 2.70 | 1.00 | 0.54 | 1.96 | 2.18 | 1.00 |
10 | 2.80 | 1.00 | 0.60 | 2.18 | 2.28 | 1.10 |
⑶沼气池设计施工方案图附后。
6.2.4农田水利建设方案
坡改梯,主要为石坎梯田,并处理好坡面水系配套工程;低产田主要是利用植物和肥料改善土壤;河道整治主要修河堤建旱地。主要规模为:坡改梯20公顷,实施低产田改造15公顷,河道土地整理30公顷。
1、布设原则
(1)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坡面水系工程、田间道路和梯田综合配套,优化配置。
(2)兴修梯田的坡耕地,应选地面坡度20°以下,土层厚度大于20厘米,土质较好,距村庄较近,交通方便,便于经营管理的地方。规划时以坡面水系和道路为骨架,适度规模,集中连片布设。
(3)梯田的田坎应沿等高线布设,大弯就势,小弯取直,做到田面平整,地边有埂,以保持水土,利于耕作。有灌溉条件的梯田、应设计田间灌排沟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4)梯田田坎的建筑材料根据当地土质和石料情况而定,以确保田坎稳定、尽可能降低造价为原则。当土质适宜、田坎高度不大时,应选择土坎,土质不适合筑坎、而石料就近时可选用石坎。土坎上可种植栀果、茶叶、紫穗槐或牧草等具有经济效益的固坎植物,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收入。
2、设计要求
(1)梯田防御暴雨标准按10年一遇6小时暴雨设计。
(2)集中连片,坡面水系配套,田间有路,排灌有沟,布置合理,适用美观。
(3)梯田田坎沿等高线布置,田坎顺直,田面水平,大弯就势,小弯取直,活土层不得小于0.4米。
(4)梯田田面净宽不宜小于3米。梯田田面应设计成3~5度反坡,在梯田内侧布置宽0.3米的排水沟,排水沟纵坡以1%左右为宜。
(5)梯田的田坎高度控制在1.5米左右,田坎应高出梯田面0.15米左右,田坎顶宽不小于0.3米,底宽不小于0.5~0.6米左右。
(6)梯田的边坡应有足够的稳定性,控制在1:0.1~1:0.2。
3、施工要求
(1)梯田施工时,应按设计布置图实地放样后施工。施工时,严格按照放线、田坎清基、砌筑田坎、回填表上、整平田面的程序进行。
(2)修筑梯田应遵循田平、土厚、坎牢、配套的原则。
(3)应一次修成水平梯田,梯田田面、田坎应等高,应一次性达到设计要求,不能修建成坡式梯田。
(4)梯田在定线时,遇局部地形复杂处,应根据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的原则处理。
(5)对于田坎的基础,应将基础范围内厚约0.5米表土挖掉,清除杂物,整平,夯实,形成反坡。
(6)修砌石坎的石料要坚固、耐风化,田坎外侧需用较大的整块岩石砌成,大石在上,小石在下,交错压缝,严禁砌装碑面石,田坎底部宽度不得低于0.5~0.6米,顶部不得低于0.3米。
(7)在修平田面时,应清除梯田内石块、砾石,将表土放置梯田表面,其耕作层厚度应大于0.3米,在沟槽部应高出水平面0.1米左右,以防沉陷。
(8)田间管理:每年汛后和每次大暴雨后,如田坎坍塌、空洞等损毁现象,应及时进行补修。
4、梯田的利用与管护
梯田的利用与管理应着重抓好生土熟化,精耕细作,间作套种,田坎的养护维修与利用等,具体措施如下:
(1)增施厩肥、绿肥等有机肥及氮磷复合化肥,并对挖方部位多施肥。选种适宜作物。同时还应采取套种绿肥和轮作等措施,改良土壤。结合新的农业技术,提高梯田的生产力。
(2)汛前、雨后及时维护,发现梯田有冲塌、下沉、裂缝等现象要及时维修。新修的梯田,通过采用上述各种措施,保证当年增产,此后结合每年耕作,注意培肥土壤,使土壤理化性状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以不断提主单位面积产量。
(3)田坎的养护维修及利用,是梯田管理与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紧密结合的体现。可结合群众意愿,选择适宜于梯田田坎上种植而经济价值高的树种和草本植物,如在田坎上栽种茶叶、栀果、木瓜、黄花菜、花椒等,既维护田坎稳定,又增加了经济收入。
坡面水系配套工程建设内容主要是完善田间灌排渠系工程和整修。
截水沟
截水沟一般修建在石坎基本农田、窄梯经果林为主的坡面上方,以截断径流,减少地面冲刷。设计截水沟断面时以通过10年一遇最大24小时的设计暴雨径流量为准。
(1)当梯田上部有较大集水区间时,应在其交界处布设截水沟。
(2)当坡面坡长很大又无坡面防护措施时,应在此坡面增设几道截水沟。截水沟间距以坡面长度100~150米左右宜。
(3)以修建排水型截水沟为主,不宜修筑蓄水型截水沟;截水沟与排水沟相连处应采取石块或浆砌衬护措施,防止冲刷。
(4)截水沟按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设计,其纵坡不小于1%。
截水沟断面按1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查算表,采用少蓄多排型截水沟,设计为浆砌块石梯形断面,其底宽为0.30米,高0.50米,边坡75°,沟道坡度2%。为坡面整治工程的一部分,与梯田等措施统一规划、同步施工,达到出现设计暴雨时能保护梯田区的安全,同时蓄水减沙。按沟道上部集水面积的大小,根据洪峰流量,不冲不淤的流速,设计截水沟断面。
截水沟必须保证沟道畅通,符合水力曲线要求,严禁出现转急弯或大小不等的葫芦节,坡度大的地方应设计跌坎消能,侧墙、沟底采用块石浆砌,断面形成一般采用梯形。
排水沟
(1)排水沟应按坡面地势布置,一般与等高线正交,也可小角度斜交;其上端与截水沟相连,下端连接天然沟道。
(2)对于梯田和经果林地的排水沟,在布设时应与田间作业道一致,了可采用路带沟的形式。
(3)排水沟按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设计。
断面设计按10年一遇设计洪峰量流量计表,按沟道上部集水面积的大小,根据洪峰流量,不冲不淤的流速,设计排水沟断面尺寸;本项目排水沟设计为浆砌块石矩形断面,其底宽为0.50米,高0.50米。
排水沟的纵坡按自然坡降来确定,按明渠进行施工,必须保证沟道畅通,符合水力曲线要求,严禁出现转急弯或大小不等的葫芦节,坡度大的地方应设计跌坎消能,沟墙采用砌石浆砌,沟底砼浇筑,也可采用“U”型槽,在施工时应结合沉沙池一起施工,在此段降缓水势,消力沉沙。
蓄水窖
(1)在水源缺乏的坡改梯工程区,为防止干旱,应布设蓄水窖;一般布设在梯田或经果林地中间或上部。
(2)蓄水窖采用分散布设的原则,蓄水池的大小按每亩1~2立方米来设计,并有足够的承雨面积,保证正常蓄水的需要。
(3)根据项目区域实际情况,蓄水窖设计为混凝土圆柱形预制件蓄水窖,蓄水窖容积24立方米,深3.5米,池壁高出地面0.5米左右,同时设计进水管和溢流管,口宽0.5米左右,深0.3米左右,窖口加盖,进水管和排水沟的沉沙池相连,溢流管连接排水沟。施工时,先挖好池坑,然后安装预制件,接缝处用C15砂浆镶缝,最后用C15砂浆粉刷抹面,浇筑混凝土窖底。
沉沙池
在排水沟集水面积较大、泥沙较多时,应当在排水沟每隔一段距离布设沉沙池。沉沙池应进行衬护,防止冲刷。
沉沙池建成方形,深度1.0米,各边均为1.0米。沉沙池的建筑应满足沉沙的要求,同时考虑到清淤的方便,采用块石浆砌。
作业道
作业道的布置原则如下:
农田和果园内的作业便道以方便实用、经久耐用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布置。应保证交通顺畅,便利农业生产,为农民耕作提供方便。道路设计宽度为1.2米,沿坡面采用块石干(浆)砌成台阶式或缓坡式,土质、碎石或石板路面。坡度较大时,采用“S”形布设,并在道路一侧或两侧设排水沟。作业便道应和梯田建设、果园建设等主体工程同时施工,交付使用。道路建成后应搞好排水设施,防止暴雨对路面的冲刷。其施工工序包括定线、清基、铺料、整平、压实等,管理上注意雨后防冲。
河道整治
95年大洪水过后,龙潭河防洪堤冲毁,泥沙淤积,河床抬高,30公顷良田变成河滩,至今未恢复。因此,本项目规划在此河段实施河道整治,主要措施是修建河堤、疏浚沟道和改造农田。
其主要设计要求如下:
河道清理:根据实际情况,对溪沟沟道进行清理,排除行洪障碍,清理淤积物,扩宽狭窄沟道,保证行洪断面。
修建河堤:根据实际地形及地质条件和投资限度,结合野外勘查和有关资料,设计河堤基础采用M75浆砌块石,沟题挡土墙采用梯形断面,干砌块石M10勾缝,堤身高2.5米,提枯宽0.5米,外边坡为1:0.5~1:0.2,基础以下设0.5米反滤层,基础宽1.2米,深1.0米。沟道整治工程按照10年一映洪水设计,20年一遇洪水校核。
6.2.5农村公路建设方案
新修公路2公里,扩建公路3.5公里,硬化路面2.1公里。建设技术要求
路基工程
(1)路基宽度:单车道路基宽度不小于4.5m(村道),双车道路基宽度不小于6.5m(乡道);
(2)错车道:村道单车道路基必须设置错车道,错车道长度不小于10m,错车道处路基宽度不小于6.5m;
(3)水沟:水沟按“五五八”(即沟底50cm宽,沟高50cm,沟顶高80cm)土水沟。
(4)涵洞:分两类:一类分为排水涵洞,根据地形和路基排水状态设置;一类为灌溉涵洞,充分考虑农田灌溉需要设置。
(5)防护工程:采用挡土墙(即堡坎)、护坡等措施,防护工程顶宽应不小于60cm,背坡按1/4放坡。
路面工程
(1)总体要求:路面结构必须有基层和面层,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足够的强度。
(2)村道通达工程修建泥结碎石路面,基层可采用片拳石基层,基层厚度不得低于15 cm,泥结碎石面层厚度不得低于8 cm;通乡公路和村道通畅工程可选择修建水泥砼路面或沥青表处路面,同时必须设底基层和基层,底基层可采用片拳石结构,厚度不得低于15 cm,基层可采用二灰碎石结构,厚度不得低于10 cm,水泥砼面层厚度不得低于20cm,沥青表处面层厚度不得低于2 cm。
(3)路面横坡:路面横坡统一采用2%,路肩横坡统一采用4%的横坡。
路线
最小曲线半径不小于10米,最大纵坡不大于11%。
6.2. 6后续产业发展措施
1、抓好科技技能培训,对搬迁户的劳动力每人进行3-5次的实用技术培训,青壮年劳动力基本掌握一门农业或加工业技术。政府对这部分农民“扶上马,送一程”,通过采用“科技扶贫”、“文化扶贫”等方式,从提高人的素质入手,坚持“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人”,搞好观念引导、科技教育、技能培训,为搬迁农户脱贫致富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2、采取“市场牵动、行政推动、产业带动”的工作措施,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无性系标准茶园10公顷,发展优质核桃15公顷,发展养殖业户平年出栏商品猪4—8头。培育和发展安置区服务业,大力提高第三产业和劳务收入,努力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帮助搬迁群众脱贫致富。
6.3 迁出地生态恢复方案
1、包租、转让。即对遗留下来的耕地荒山由团体或个人包租进行开发利用,转让经营权。
2、退耕还林还草,搞好生态环境治理。对部分土地贫瘠、 资源贫乏的地方申请林业部门批准,实行退耕还林还草。
第七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7.1 投资估算
7.1.1估算依据
⑴《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发改投资[2006]1325号;
⑵《现行工程预算清单定额》(2003);
⑶湖北省相关文件规定;
⑷XXX县现行经济指标。
⑸子项目设计施工方案图
7.1.2投资估算
7.1.2.1分项投资估算
⑴安居房工程,投资估算227万元。
表7—1 安居工程经济指标
工程名称:X镇易地扶贫搬迁安居工程 | |||
序号 | 名称 | 造价 | 工程量 |
1 | 建筑工程总造价 | 1892736.7 |
104栋 7920平方米
|
2 | 炉窑工程总造价 | 0 | |
3 | 铝合金工程总造价 | 371575.65 | |
4 | 金属构件制作安装工程总造价 | 0 | |
5 | 大型土石方工程(机械)总造价 | 0 | |
6 | 大型土石方工程(人工)总造价 | 0 | |
7 | 工程总造价 | 2264312.3 |
表7—2 安居工程直接费表 | |||||||||
工程名称:X镇易地扶贫搬迁安居工程 | |||||||||
序号 | 代号 | 名称 | 单位 | 数量 | 合 价 | ||||
人工合价 | 材料 合价 | 机械 合价 | 基价 合价 | 合价 | |||||
1 | A3-25 | 混水砖墙 1砖 混合砂浆 M5 | 10M3 | 388.31 | 104068.15 | 274376.2 | 5024.35 | 383468.7 | 690243.66 |
2 | A1-17 | 人工挖沟槽 三类土 深度(2m以内) | 100M3 | 15.68 | 14039.65 | 0 | 33.79 | 14073.44 | 25332.19 |
3 | A3-168 | 石基础 毛石 水泥砂浆 M5 | 10M3 | 76.14 | 13971.69 | 42369.37 | 1711.04 | 58052.1 | 104493.78 |
4 | A7-2 | 檩木制作安装 圆檩木 | M3 | 144 | 7152 | 99813.6 | 0 | 106965.6 | 192538.08 |
5 | A7-12 | 檩木上制安 椽板 | 100M2 | 97.85 | 4664.09 | 89689.65 | 0 | 94353.74 | 169836.73 |
6 | A7-14 | 粘土瓦 屋面板上或椽子挂瓦条上 铺设 | 100M2 | 97.85 | 11007.9 | 68495.77 | 0 | 79503.67 | 143106.6 |
7 | A11-1 | 综合脚手架 建筑面积 | 100M2 | 81.54 | 13182.3 | 8130.44 | 863.87 | 22176.61 | 39917.90 |
8 | B4-35 | 无纱镶板门 单扇无亮 框扇制安 | 100M2 | 10.13 | 10802.38 | 62364.66 | 1656.26 | 74823.3 | 134681.94 |
9 | B5-1 | 底漆一遍刮腻子 调和漆二遍 单层木门 | 100M2 | 10.13 | 2986.78 | 3427.62 | 0 | 6414.4 | 11545.92 |
10 | B4-252换 | 推拉窗 双扇 不带亮 | 100M2 | 6.50 | 16190.85 | 46645.13 | 2094.2 | 64930.18 | 116874.32 |
11 | B2-36 | 墙面、墙裙 混合砂浆 15+5mm 砖墙 | 100M2 | 340.56 | 77931.48 | 64305.3 | 4521.88 | 146758.66 | 264165.58 |
12 | ∑总计 | 275997.27 | 759617.74 | 15905.39 | 1051520.4 | 1892736.7 |
⑵公路改造工程,投资估算64万元。 表7—3
行号 | 代码 | 名称 | 取费基础 | 费率 | 金额 |
1 | A | 定额基价 | JJ_JZ | 100 | 536640.9 |
2 | B | 其中:人工费 | RGF_JZ | 100 | 157099.5 |
3 | C | 材料费 | CLF_JZ | 100 | 363515.55 |
4 | D | 机械费 | JXF_JZ | 100 | 16025.85 |
5 | Q | 不进入直接费参与取费的项目 | QTF_JZ | 100 | 0 |
6 | S | 构件增值税 | ZZS_JZ | 7.05 | 0 |
7 | F | 施工组织措施费 | A+S | 1.8 | 9659.54 |
8 | J | 价 差 | ZCJC_JZ+FCJC_JZ+BCPJC_JZ+HNTJC_JZ | 100 | 16660.53 |
9 | K | 人工费调整 | RGJC_JZ | 100 | 0 |
10 | M | 机械费调整 | ZJJC_JZ+FJJC_JZ | 100 | 0 |
11 | H | 工程直接费合计 | A+S+F+J+K+M | 100 | 562960.97 |
12 | I | 施工管理费 | A+S+F | 2 | 10926 |
13 | X | 规费 | A+S+F | 6 | 32778.03 |
14 | L | 利润 | H | 2 | 11259.22 |
15 | Y | 不含税工程造价 | Q+H+I+X+L | 100 | 617924.22 |
16 | N | 税金 | Y | 3.35 | 20700.46 |
17 | W | 工程造价合计 | Y+N | 100 | 638624.68 |
18 | |||||
19 | AA | 定额基价 | JJ_AZ | 100 | 0 |
20 | AB | 其中:人工费 | RGF_AZ | 100 | 0 |
21 | AC | 材料费 | CLF_AZ | 100 | 0 |
22 | AD | 机械费 | JXF_AZ | 100 | 0 |
23 | AM | 主材(未计价材料)费 | ZCF_AZ | 100 | 0 |
24 | AL | 独立费 | DLF | 100 | 0 |
25 | AH | 直接工程费 | AA+AM+AL | 100 | 0 |
26 | AQ | 施工组织措施费 | AB | 12 | 0 |
27 | AF | 其中:人工费 | AQ | 15 | 0 |
28 | AG | 价 差 | ZCJC_AZ+FCJC_AZ+BCPJC_AZ+HNTJC_AZ | 100 | 0 |
29 | AR | 人工费调整 | RGJC_AZ | 100 | 0 |
30 | AJ | 机械费调整 | ZJJC_AZ+HNTJC_AZ | 100 | 0 |
31 | AX | 施工管理费 | AB+AF | 15 | 0 |
32 | AK | 规费 | AB+AF | 25 | 0 |
33 | AY | 利润 | AH+AQ+AG+AR+AJ | 3 | 0 |
34 | AT | 不含税工程总造价 | AH+AQ+AG+AR+AJ+AX+AK+AY | 100 | 0 |
35 | AE | 不进入直接费参与取费的项目 | QTF_AZ | 100 | 0 |
36 | AI | 税金 | AT+AE | 3.35 | 0 |
37 | AW | 安装工程造价合计 | AT+AI+AE | 100 | 0 |
38 | WW | 工程造价合计 | W+AW | 100 | 638624.68 |
⑶农田水利工程,投资估算158.7万元。表7—4
序号 | 工程或费用名称 | 单位 | 数量 | 单价(元) | 合计(万元) |
合计 | 158.7 | ||||
一 | 梯田工程 | 65.73 | |||
人工石坎梯田 | 元/h㎡ | 20.00 | 32867.00 | 65.73 | |
二 | 蓄水工程 | 12.75 | |||
混凝土圆柱形蓄水窖 | 口 | 40.00 | 2911.92 | 11.65 | |
沉沙池 | 个 | 68.00 | 161.93 | 1.10 | |
三 | 小型蓄排、引水工程 | 58.04 | |||
1 | 河道整治 | 48.03 | |||
土方开挖 | 元/m3 | 1989.00 | 4.24 | 0.84 | |
干砌块石 | 元/m3 | 1992.50 | 82.43 | 16.42 | |
浆砌块石 | 元/m3 | 1060.00 | 201.32 | 21.34 | |
砼C15 | 元/m3 | 143.5 | 390.23 | 5.60 | |
M10勾缝 | 元/m2 | 7012.50 | 5.46 | 3.83 | |
2 | 拦沙坝 | 4.34 | |||
土方开挖 | 元/m3 | 1100.00 | 4.24 | 0.47 | |
干砌块石 | 元/m3 | 82.43 | |||
浆砌块石 | 元/m3 | 0 | 201.32 | 0 | |
砼C15 | 元/m3 | 72.00 | 390.23 | 2.81 | |
M10抹面 | 元/m2 | 1100.00 | 9.64 | 1.06 | |
2 | 截、排水沟 | 4.31 | |||
土方开挖 | 元/m3 | 630.00 | 4.24 | 0.27 | |
浆砌石 | 元/m3 | 115.00 | 201.32 | 2.31 | |
砼C15 | 元/m3 | 0 | 390.23 | 0 | |
M10抹面 | 元/m2 | 1800.00 | 9.64 | 1.73 | |
3 | 作业便道 | 1.36 | |||
土方开挖 | 元/m3 | 300.15 | 4.24 | 0.13 | |
干砌块石 | 元/m3 | 120.21 | 82.43 | 0.99 | |
M10勾缝 | 元/m2 | 440.72 | 5.46 | 0.24 | |
四 | 低产田改造 | 元/h㎡ | 15 | 14790.15 | 22.18 |
⑷人畜饮水工程,投资估算44万元。 表7—5
序号 | 名称 | 单位 | 数量 | 单位造价(元) | 合计造价(万元) |
1 | 安装饮水管 | 米 | 8900 | 30 | 26.7 |
2 | 蓄水池 | 300立方米 | 2 | 75000 | 15 |
3 | 砼取水拦堤 | 立方米 | 50 | 300 | 1.5 |
4 | 其他 | 0 | 1 | ||
7 | 工程总造价 | 44.2 |
⑸后续产业项目,投资估算45万元;农村能源建设项目,投资估算36万元。 表7—6
序号 | 工程项目 | 估算价值 | 技术经济指标 | ||||
建设工程费(万元) | 材料费 (万元) | 劳务费 (万元) | 单位 | 工程量 | 单位指标(元) | ||
一 | 产业发展 | 45 | 20 | 25 | |||
1 | 核桃 | 22.5 | 10 | 12.5 | 公顷 | 15 | 15000 |
2 | 无性茶 | 22.5 | 10 | 12.5 | 公顷 | 10 | 22500 |
二 | 农村能源 | 36.4 | 24 | 12.4 |
户 | 节能灶104眼、沼气池104口,改厕改圈等 |
3500 |
合计 | 81.4 | 44 | 37.4 |
7.1.2.2总投资
经项目估算,本项目总投资574.7万元。具体构成见表7-7。
项目投资汇总表
表7—7 单位:户、人、万元
序号 | 地点 | 项目名称 | 建 设 性 质 | 安置 户数 | 安置 人口 | 计划资金 |
1 | 集中安置点 | 安居工程 | 新建 | 104 | 471 | 227 |
产业发展 | 新建 | 104 | 471 | 45 | ||
人畜饮水工程 | 新建 | 104 | 471 | 44 | ||
农村能源 | 新建 | 104 | 471 | 36 | ||
农田水利 | 新建 | 104 | 471 | 158.7 | ||
公路改造 | 新改扩建 | 64 | ||||
3 | 合计 | 104 | 471 | 574.7 |
7.2 资金筹措
项目计划总投资574.7万元。项目资金来源为: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235.5万元,地方整合水利水保、农村能源、危房改造等部分支农资金100万元,搬迁户投工投料折算投资239.2万元。
第八章 施工组织设计及进度安排
8.1 建设年限
项目计划建设期2年,即2009年—2010年。
8.2 施工组织设计
8.2.1 实施条件
项目区地处X西南部,县道贯通整个项目区,交通方便。且项目区通过农网改造,电力供应有保障。项目区绝大部分项目规划地方都有较为充足的水源,能保证项目施工所需。项目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季和初春干燥少雨,又是当地的农闲时节,有利于大规模施工,根据以往的项目建设施工经验,80%的工程建设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的。
8.2.2材料供应
项目区各项工程措施实施所需的主要物资材料为水泥、钢筋、沙石及配套物资等,这些材料在项目区内就能满足。水泥、钢筋可在当地建材市场或本地水泥厂购买,用于建房、坡改梯等工程的块石、细沙可以就地取材,也可以到附近的采石场和沙石场购买,完全能满足工程建设需要;建农业基地的苗木可以在项目区苗木基地自己培育,既能满足工程需求,又能保证苗木、种籽质量。爆破器材可以在当地民爆专卖公司购买。配套物资由县项目办委托县政府采购中心,统一招标,定点采购,统一购置发放。
8.2.3劳力保障
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投入资金较多,建设任务大,动员的劳动力多。因此,根据项目发展目标的要求,必须做好实施进度安排,做好综合平衡,精心安排各项目的实施计划,及时合理使用各类投入,使其尽快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非常必要的。
项目区现有劳力2486人,每年每劳力可在农闲时期用于项目建设平均投劳22个工日以上,绝大部分都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一部分是长年从事各种工程建设的专业施工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完全能够满足工程施工建设需要的劳动力和技术要求。
8.3 实施进度安排
项目建设分项目准备、项目实施、项目验收总结三个建设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时间:2008年12月前,主要完成摸底调查、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实施方案等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项目实施阶段。时间:2009年3月至2010年6月,完成易地搬迁的所有主体工程。
第三阶段:验收总结阶段:时间:2010年11月,组织项目的自查、总结,等待上级的检查验收。
第九章 工程招投标
项目建设资金由中央补助资金、地方配套资金构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规定,本项目工程应进行公开招标。
9.1 招标范围
1、对集中安置点的勘察、设计、监理等服务采购邀约招标;
2、对产业发展、人畜饮水、农田水利、公路改造等四个方面的材料采购和需专业队伍施工的项目采购,采取公开方式招标;
3、对搬迁户建房、农村能源等不招标,由搬迁户按统一要求自愿选择。
9.2 招标组织形式
本项目的招标项目选择委托招标的组织形式。
9.3 招标方式
产业发展、人畜饮水、农田水利、公路改造等四个方面的材料采购和需专业队伍施工的项目,实行公开招投标;对集中安置点的勘察、设计、监理等采用邀标方式招标。
第十章 项目效益
10.1 社会效益
一是项目全部建成后,共建成安居房104栋7920平方米,安置471人。发展无性系标准茶园10公顷,发展优质核桃15公顷。增加坡改梯田20公顷,改造低产田15公顷,新增旱地30公顷。新改扩建公路7.6公里,并彻底解决安置点小区安全饮水问题和生活能源需求。将使104户471个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贫困,实现有房住、有地种、有饭吃、能上学、能就医、能致富的易地扶贫开发目标。
二是促进搬迁贫困农民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在安居区这个新天地里,他们将改变长期封闭的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平台,逐步接触外面大量的经济技术信息、致富信息,从此改变多年的陈旧观念,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通过劳务合作,经商等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生产生活能力,从而增强致富能力。
三是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为易地扶贫搬迁户配套的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医院、通信、市场等公益设施建设,以及搬迁户对粮食、衣服、化肥、籽种、生产工具、建筑材料等的需求,刺激、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供电、交通、饮水、住房等公益设施的改善和发展,不仅使搬迁农民受益,也使当地居民受益。
四是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加快了城镇化的步伐。集中安置,按集镇建设规划,容易形成农业连片综合开发带和新兴小城镇带。这些新兴的移民小城镇正向易地开发脱贫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和庭院经济示范区的方向迈进,使人们看到了告别贫困走向富裕的希望和奋斗的方向。
10.2 生态效益
X村104户471人全部易地搬迁后,逐步在山梁、陡坡退耕种草造林,原在耕面积200.4公顷中将有绝大部分恢复植被,使该地林地大幅度的增加,缓解人口与水土林草资源间的矛盾,促进生态系统由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化,减少水土流失。同时配套实施“一建三改”,将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达到生态保护和农民脱贫致富的双赢目标。
10.3 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特别是农田水利和产业基地工程全部竣工后,迁入户471人将人平拥有粮田0.13公顷以上,预计年产粮400吨,人平粮食800㎏,实现粮食自给,解决温饱问题。通过建设经济果园、茶园25公顷,发展商品猪、家禽等,实现人平增加收入800元左右,人平年收入达到1800元以上。
搬迁户安居后,随着对迁入人口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发展第三产业,规模承包林地经营等措施的到位,致富门路将进一步拓宽,搬迁户的收入将得到稳步提高,实现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的“一省”(省投资)、“二快”(建设速度快、农户搬迁快)、“三稳定”(搬迁农户居住稳定、解决温饱稳定、脱贫致富稳定)的目标。
同时,对迁入区实施交通、水利、能源、土地整治等项目后,使迁入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加强,实现原地农民和迁入户共同受益、共享扶贫成果及发展条件带来的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第十一章 项目实施保障措施
11.1 项目实施的组织保障
11.1.1组织机构
X镇成立了领导机构,由镇人民政府镇长担任组长,镇委副书记、常务副镇长担任副组长,相关部门的主要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进行全面管理,编制实施计划;组织和协调有关部门按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落实施工建设任务,并进行检查、监督;筹措和调配项目建设资金,对竣工项目组织预验收和作好工程项目的分年度及整个项目验收申报工作;收集整理上报各种报表及材料;搞好档案资料的收集管理。
X镇人民政府负责易地扶贫搬迁中有关土地、山林的划拨调换、契约协定、解决纠纷等工作。
11.1.2主要部门职能分工
1、县发改局主要负责项目的组织、管理、验收及其后续相关工作。
2、县财政、审计部门主要做好项目的资金管理、审计项目规划设计及其他配合工作。
3、县城建、土管、水利、林业、环保等部门,按其职责履行监督和管理责任,同时做好配套服务工作。
11.2 项目实施的政策措施
11.2.1项目管理办法
项目管理程序管理,按照农户申请、村审核、镇审定、县审批的申报审批办理,由县发展和改革局牵头,有关业务部门参加,共同规划、设计、论证,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批准,上报和下达项目计划。县发展和改革局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计划实行全权管理,对项目资金实行全额管理,对项目建设实行全程管理。集中安置点建设项目实行业主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项目资金设立专户,建立专帐,切实做到专款专用。
11.2.2扶持政策和措施
1、对搬迁户建房所需宅基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在控制面积的基础上,简化审批手续,减免各类手续费用。
2、解决搬迁户的生产用地。安置点根据实际情况,对土地进行调拨、转让或租赁、集中开发等形式,保证搬迁户有足以解决基本口粮的耕地。
3、对从事加工业和服务业的搬迁户,按现行税收政策减免有关税费,从优办理有关手续。
4、整合部分支农资金集中扶持。整合国家涉农部门的支农、扶农、惠农的相关政策,调剂部分资金,帮助搬迁户兴建安居房,实施“一建三改”,为搬迁户解决好子女入学、户口迁移、治安、交通、饮水、用电、治病、计划生育、文体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做好配套服务工作。
5、动员社会力量对搬迁户进行多种形式的扶贫帮困活动,提供物资、资金、技术、信息等多方面的服务。
6、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在政府整合资金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并安排住房建设补助的情况下,搬迁户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积极投工投料,实现定居、致富。
11.3 项目实施和管理
11.3.1计划管理
由镇政府制定相关的工作计划,项目实施中严格按计划进行,使项目建设有序平稳,按时完成。
11.3.2工程管理
整个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分安居工程、产业发展、人畜饮水工程、农村能源建设、农田水利工程、通路工程等多个项子工程,各工程在开工建设前必须严格按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有关规定,实行招投标或邀标,工程队伍的确定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施工过程中严格按工程质量监理规程要求的质量标准进行质量监理。工程竣工后,由工程承办单位申请县相关部门按分项、部分工程组织预验收。
11.3.3资金管理
在资金管理上,严格按湖北省扶贫项目管理的规定,实行项目资金管理,做到专户储存、专户管理、专款专用。按工程项目安排,及时足额拨付,由发改局、财政局、审计局对项目资金实行监督和审计检查,严格资金审批制度,严禁挪用和占用、不留缺口,全力保障项目工程建设,项目承建单位要严格按工程计划进行施工,按资金计划支付各种款项,服从领导小组管理,领导小组按项目实行专项管理核算,并跟踪检查承建单位,发现问题,及时做出纠正和处理。
11.3.4质量管理
工程开工前必须进行施工组织设计,按设计进行施工,监理部门严格按工程质量标准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每完成一个阶段工程,由承建单位请有县发改局及相关部门组织验收,对验收不合格的要求立即限期返工,造成严重问题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整个工程项目完工后由质检部门出具质检报告。
11.3.5项目建后管理
项目完成后,将项目所有权、管理权移交新建的村民小组,督促村民小组落实管理人员,明确管护责任,制定管护制度,做到安置一户、管好一户,确保建设、安置成果,巩固和发挥各项目的长期效益。
11.3.6档案材料管理
档案管理实行专人负责制,负责材料收集整理,相关图纸、图片的分类归档,确保项目竣工后的审计、验收等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十二章 结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各章节的研究,现结论建议如下:
1、X镇和X村是湖北省确定的重点贫困镇和贫困村,地处边远高寒地区,土地贫瘠,生态脆弱,交通信息不便。居住在这里的农民,生产极其落后,生活极度困难,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发展条件十分艰难,不易地扶贫搬迁,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2、XXX县X镇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旨在对居住在海拔位置高,气候条件恶劣,山地纵坡大、土地贫瘠,生存艰难,边远偏僻,未解决温饱的贫困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新建集中安置点,从根本上改善山、水、田、林、路等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服务业,使他们搬得出、安得住,与新居民点的农民共同发展,逐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3、该项目的实施将有效缓解人与生态的矛盾,解决人为过度开发自然的问题,使脆弱的生态得到休养生息。同时,也将有力促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农村产业结构、产品结调整步伐。通过“山上人下坪,坪里人进城”梯级搬迁,为农村小城镇输送人力资源,培育消费人群,推动农村小集镇的发展。因此,本项目建设具有十分明显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4、本项目建设规模符合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要求,综合考虑了该地搬迁后农业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充分满足了搬迁农户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建设项目安排、资金筹措和工程管理符合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要求。
5、本项目建设总投资574.7万元,资金来源为国家专项补助、地方整合支农部分资金和搬迁农户投工投料三部分组成。资金来源落实,搬迁农户投工投料可行。
6、本项目的建设得到了各级政府及各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由县发改局牵头,县扶贫办、水利、建设、土地、环保、林业、项目单位等部门共同参与,对易地搬迁各工程目进行了调研、勘察、设计,并配套了相关政策措施,整合了资源,项目建设外部支持条件好。
综上所述,本项目建设规模适宜,建设方案合理,建设条件良好,建设资金落实,项目建设产生的综合效益十分明显,项目建设是可行的。